患者:王某某,男,35歲,晉城澤州,主因”腰骶部疼痛半伴左下肢麻木2月”入住我院.
病史:患者1年半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骶部及左下肢后外側腘窩處疼痛,偶有麻木,勞累及咳嗽等刺激時疼痛加重,夜間翻身困難.在推拿按摩治療后,可暫時緩解,但易復發.2月前患者病情突然加重,行拔罐、貼敷膏藥治療無效,經人介紹就診于我院門診。
檢查:腰椎MRI示:1.L4/5椎間盤膨出,2.L5/S1椎間盤向左后方突出,3.
硬膜囊受壓,諸小關節增生。
查體:腰部功能受限,前屈20°,后伸10°,左側屈20°,右側屈20°。L5/S1棘間及左側小關節壓痛,左側臀中肌壓痛,直腿抬高試驗:左30°,右90°,下肢肌力及觸覺、溫度覺正常。
診斷:腰椎病、腰椎間盤突出
辨證分析:患者系年輕男性,平素坐位工作日久,脾胃虛弱,氣血不足,無以濡養腰部筋骨肌肉,不榮則痛,故腰骶部疼痛,左下肢麻木.舌淡苔薄白,脈沉細無力,故為氣血不足型腰痛.
鑒別診斷:
西醫:1.腰椎椎管狹窄癥:主要以腰腿痛并伴有典型間歇性跛行,臥床休息后癥狀可明顯減輕或消失,可用MRI鑒別.
2.腰椎結核:以疼痛,有時晚上痛醒,活動時加重.常伴有全身乏力、體重減輕、低熱、盜汗等癥狀,可用MRI鑒別。
3.風濕性關節炎:多發于青少年,主要累及四肢大關節,表現為游走性關節紅、腫、熱、痛,很少遺留關節畸形,可伴有心肌炎。
中醫:1.腎著:雖有腰部沉重冷痛,于腰痛相似,但多有身體沉重,腰以下冷,腹重下墜等,為一個獨立的疾病,需作鑒別.
2.腰軟虛證:腰痛可伴有腰軟,但腰軟是以腰部軟弱無力為特征,少有腰痛,多伴見發育遲緩,而表現為頭項軟弱,手軟、足軟、雞胸等,多發生于青少年。
3.痙證:以項背強直,四肢抽搐,甚至口噤、角弓反張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癥。
治療:①溫針:取腎俞(雙)、脾俞(雙)、腰陽關、三陰交(雙)、足三里(雙)、陽陵泉(雙)、太溪(雙)、昆侖(雙)15穴,交替取穴,常規0.25*40毫針直刺,平補平瀉,于針柄佳2cm艾柱行溫針灸,30分鐘/次,1次/日,局部墊紙片防止燙傷。
②電針:取腰宜(雙)、懸鐘(左)、委陽(左)、承山(左)、飛揚(左)共6穴,接正常啟動電經絡治療儀輸出端,連續波治療,30分鐘/次,1次/日。
③芒針:取環跳(左)、秩邊(左)2穴,0.35*100mm毫針常規雙手刺入,行提插補瀉,針感向下肢傳導2次,留針30分鐘,1次/日。
④紅外線治療(TDP):2區,腰區及左下肢區,每區各照射20分鐘,1次/日。